近日,我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林爽与孔东民教授(署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石政博士(署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合作撰写的论文《公共数据要素能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吗——基于建立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的准自然实验》在《财贸经济》2025年第4期正式刊出。《财贸经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其复合影响因子(2024版)、综合影响因子(2024版)分别为11.458、8.202,是学校认定的中文A级期刊。在该刊物发表论文,说明我校应用经济学科人才培养的好成绩,有利于提升我校金融学科学术影响力。
论文研究背景
2024年10月,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强调了要进一步释放公共数据在赋能实体经济中的要素作用,为不断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提供坚实支撑。数据要素,是指以电子形式存在,能够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并发挥重要价值的数据资源,是继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之后的新型生产要素。从中国数据资源体系现状来看,政府、行业、企业等子系统中广泛散布有各类数据资源,其中高价值、待开发的公共数据资源大部分则掌握在各级政府手中,而公共数据的开放正是政府促进数据要素流通与价值释放的有效手段。
随着各地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的建立,这些平台中涵盖着民生服务、经济建设、资源环境及社会发展等众多领域,蕴含着丰富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公共数据资源、数据要素得以释放,并加速融入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随着公共数据平台的实践建设,公共数据等数据要素正逐渐高速融入企业生产、经营以及销售等各个领域,深刻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然而,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数据要素的可获得量可能会影响其他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冲击各生产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相对地位。在此背景下研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带来的公共数据要素增量供给如何影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可与其他生产要素相融合发挥乘数效应,是数字经济时代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中国自2012年开始陆续上线城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为政策冲击,研究公共数据要素的增量供给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利用2007—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交叠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的建立将提高当地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这一影响主要通过促进企业数字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两条路径实现。进一步分析发现:(1)高水平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会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更明显的正向促进;(2)低技术水平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受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的影响更明显;(3)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对劳动力资源匮乏以及流动不畅的地区的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更显著。
作者简介
林爽,男,202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数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