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English    

公告通知

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金融学杰出教师奖”候选人朱新蓉教授优秀事迹材料公示

 

爱岗敬业 乐群奉献 甘为人梯

朱新蓉教授自1985年校任教至今,30年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朱新蓉教授以“爱岗、敬业、乐群、奉献”为准绳,深刻践行并履职着人民教师的天职,以不息的奋斗精神与实际行动诠释着她对“太阳下最光辉职业”的理解。

1979年秋季,朱新蓉怀抱着成为一名银行家的梦想,进入湖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大学前身)求学。6年后,当她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之际,学校做出的却是留校任教的决定。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冲突,朱新蓉教授毅然选择了服从组织安排,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她看来,教师是一个神圣而高尚的职业,“如果说我的求学历程是在一片漫无边际的大海上航行,那么我的良师就是为我指引航向的灯塔。”在求学的历程中深深体会到老师的关怀和培养,也决心沿着恩师的足迹,立志做一名能“为他人指引航向”的好老师。从蛇山脚下到南湖之滨,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园走出的一批又一批优秀金融学子,从五湖四海走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任教的一个又一个青年才俊,都无一例外地见证了朱新蓉教授指引航向、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怀。

在同学们印象中,朱新蓉教授总是很操劳,但见过她的人都不会忘记她热情的笑容与激励的眼神;与她谈过话的人也不会忘记她对问题敏锐的判断力与对形势的洞察力;听过她讲课的人更不会忘记她对真理执著的追求和对学生的谆谆善诱;与她的交流总是有趣又有收获,她从不忘记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总会在言语之间启迪同学们的思维,开阔同学们的眼界,以她的智慧和经验帮助大家打开了一扇通向金融新天地的大门。

在同事们印象中,朱新蓉教授如此优秀睿智,却又如此谦和质朴,一直都那么忙忙碌碌,记忆力却始终好的惊人:她能记住每一位同事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甚至新近在什么期刊发表了什么文章;她能以深厚的学术积淀,指出每一位同事可能的研究短板及可行的深造路径;她能以丰富的授课经验,指点青年教师如何驾驭课堂、如何脱颖而出;她能清晰地记得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方案中每一门课程的变迁,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她甚至记得每一位同事家人的姓名,嘘寒问暖,犹如冬日里捧出一碗温热的“心灵鸡汤”……

对于学生,她不仅是他们的学术导师,更是一位生活导师。除了平时与学生不定期的学习交流,每年过年的“团圆饭”也免不了。每次遇到朋友、往届学生聊天时,她总会习惯性地问一句“你们单位招不招人呢?我有几个优秀毕业生。” 她尽心尽力为学生推荐工作,真心诚意地帮助解决学生。“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希望。金融学院毕业的一届届学生中从政、从商、做学术研究的都有,每想到自己的学生如今为国家做出贡献有自己的一份辛苦,自己就觉得实现了人生价值”。每到节日,朱新蓉教授笑言自己的邮箱都会爆满,因为学生的问候邮件数不胜数;在她收到学生发过来的短信中,学生们常常这样称呼她:我最最尊敬的老师、我最最亲爱的老师,您永远是我最尊敬的老师……

教风端正 淡薄名利 爱生如子

不少同时执教的财经类高校老师都已弃教经商,朱新蓉教授却三十年如一日的在讲台上坚守。“我们不是未来,但是我们的学生是未来。跟经商不一样,我们在经营未来。”每当听到各届毕业学生事业进步的喜讯,看到自己的学生成长为真正的业界精英,得知年轻的同事崭露头角、更上层楼,看到科研团队茁壮成长、成果丰硕,朱新蓉教授就觉得十分欣慰。“我从不后悔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做教师虽然辛苦,但苦中有甜,点燃自己,照亮了别人,也成就了自我。”

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网络上,朱新蓉教授均好评如潮,认识的不认识的,校内的校外的,用时下较为流行的话来说,朱老师有很多学生“粉丝”。朱新蓉教授授课语言之深刻、生动,循循善诱兼深入浅出,发人深省乃至茅塞顿开,在金融学界颇负盛名。正如学生们形容的那样,她的讲授“如行云流水,知识的甘露,泉水般涌入我们的心田”。许多高校的学生都曾通过网络视频学习她所教授的课程,籍此领略金融教育战线巾帼风采。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李馨媛同学回忆说:“曾经有机会观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货币金融学》视频公开课,至今我也还记得朱新蓉教授对经济结构恶化现象的形象分析。”

朱新蓉教授在讲台上的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源于其广博的专业知识,这不仅得益于她良好的学术研究习惯,更来自她对“把最新的学术动态传给学生、使之站在理论最前沿”的坚持。她认为,作为一名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给学生一桶水,自己要有一缸水。唯其如此,方能“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她倡导“3A”型(AnytimeAnywhereAnyhow,不论何时、不论何地、不论何种方式)的学习方法,广泛汲取金融学科内外的新知识,深入透彻地理解所教授的全部内容,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及时将新知识运用到第二天的课件中。这,早已成为她的生活习惯。在她的思维里,所有新知识进入脑海,会自动链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枯燥高端的金融知识,经她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变得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她主张“宽口径、厚基础、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认为,教给学生一个局部金融的知识,只是给了学生“鱼”,而教会了学生正确的方法论,以各种课程、金融现象为载体,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则是给了学生“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她都会把方法论的探讨放在第一位。“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论,在金融市场和机构的具体研究中才能有所得”。她还常说“知识的水是用来滋养现实的”。因此,她的教学也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科发展、金融改革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每年她都会更新自己的讲义,重新备课,不断完善授课内容。初次听她讲授的学生往往感到十分诧异:这位显然已经不年轻的老师,怎么知道这么多的“热词”!学生特别尊重她,特别喜欢她,因为“朱老师的课特别接地气”!

治学严谨  教研相长  回馈荆楚

不仅仅是在教学方面做得出色,在科研方面,朱新蓉教授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任教以后,逐步确定了金融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的教研方向,她深感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与微观金融运作之间协同创新非常必要和紧迫,便大量研读文献资料,深入金融机构调查研究,获得了斐然的科研成果:她在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2009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获第七届湖北省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她主编或主撰的《金融学》、《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等多部教材和著作已公开出版,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财政部、湖北省人文社科项目和企事业单位横向课题等30多项。每当在学术研究中有了新的收获,朱新蓉教授总会第一时间把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她也常常提醒学院里的年轻教师:“把学术研究与做好教学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充分体现出学术研究的价值和社会效益。”

在私底下,这位热心的女教授十分喜欢与学生们一起交流讨论,她常常会不定期针对时下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他们在学习中的思考习惯,并有意训练他们的演讲能力、行文风格等。而学生们也会平等地向她提问,学习老师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并对老师的观点与论述进行补充。接到新的课题,她会带着学生一起去研究调查。这种不拘形式的思想碰撞,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他们开展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连续几年,她所带的学生先后多次荣获省级优秀毕业生论文;她带的三个博士生相似地传承了她在学生时期的研究风格,先后在国家权威期刊《金融研究》上发表论文;两份金融研究报告获得省政府省委书记领导签批,获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创新协作  服务社会 德为世范

朱新蓉教授长期致力于金融学学科教育的创新实际应用,不断探索将金融学教学融入到经济建设当中,在实践中培养人才。从20世纪末期,朱新蓉教授便探索性地创办湖北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湖北金融研究中心”,并于2014年获得湖北省“产业升级与区域金融协同创新中心”立项。试图将自己对金融学的研究成果与内容应用于湖北经济金融建设、改革与发展当中。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荆楚大地,朱新蓉教授始终怀抱着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作为湖北金融研究中心的主任,她始终思索着如何通过金融这一杠杆,撬动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她经常鞭策和激励自己,要不断适应时代要求,力求写出高品位、有份量、前瞻性,能提交决策层的文章和报告。她提倡现场体验式教学,尤其注重调查研究,多次带领学生和青年教师,主动围绕村镇银行发展、光谷产业金融支持、湖北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出发点,以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为落脚点,在了解情况的广度、考虑问题的深度、提出建议的高度上下功夫,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光谷熙熙攘攘的街头、宜都葱翠的茶园、大冶濒临枯竭的矿坑、黄石的“湖北药谷”……,都曾留下朱新蓉教授和她带领的调研团队忙碌的身影。学生在调研工作中,不仅培养了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熟悉了真实世界中的金融与经济运行,更深刻体会到金融作为应用经济的二级学科,其“经世济民”的真正意涵。长期跟随朱新蓉教授从事调研工作的胡娟说,“跟着朱老师很辛苦,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但收获很大”。她参与撰写的《创建光谷科技银行 应对危机谋求发展》报告,于20116月获得湖北发展研究奖一等奖。这不仅是对朱新蓉教授一以贯之的教研相长理念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她全心投入教书育人、全心关爱学生成长、全心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成果的大力褒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含苞待放的青春年华到鬓染桑榆,朱新蓉教授30年如一日的教书育人、敬业奉献、率先垂范,正鼓舞着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为把每一位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而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这种品质必将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历史长河中薪火相继、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