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文澜论坛之“技术经济与农林经济管理”分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4-25浏览次数:202

 (学生记者 陈伟伟 邓兴华)4月22日下午2点整,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办,校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承办,校研究生会、金融学院研究生会协办的第三届研究生“文澜论坛”之“技术经济与农林经济管理”分论坛在我校文泉南楼313会议室拉开帷幕。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任剑新教授、工商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系教师田云作为评议专家出席了分论坛。七位优秀论文获奖者和我校研究生代表2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会议由金融学院研究生会成员莫鸿宇主持。

会议伊始,主持人首先介绍了与会人员,并对评议专家的出席以及多位从不同学校远道而来的优秀论文获奖者表示热烈的欢迎。本次论坛分为三个部分,优秀论文获奖者展示论文作品,评议专家点评和参会人员的提问环节。

首先是由来自复旦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赵瑞丽上台发言,其论文题目为《产业集聚、产品关联密度与城市产品比较优势转换》,赵瑞丽博士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利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根据Hausman et al(2007)提出的产品相似度和产品与当地的联系密度预测了地区比较优势的演进,同时考虑经济集聚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其基本结论是:集聚有利于地区的产品转为具有比较优势产品,且会加速与当地联系度较为紧密的产品的转换速度。然而集聚本身并不必然决定该产品成为下一期城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只有该产品位于集聚效应较大的行业才有利于其转换。赵瑞丽博士展示完后,任剑新教授首先就论文中出现的赫芬达尔指数、人力资本度量、虚拟变量中Logit模型与probit模型选择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随后赵博士结合自己论文对任教授疑问一一作了自己的解答。紧接着,田老师和与会的同学们也针对这篇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与看法。

文澜论坛分论坛会议现场

随后,来自东南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杨浩昌,就《产业聚集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作了细致的观点阐述。他介绍到:“本文综合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两个角度,分析不同行业产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的地区差异,以期从产业聚集的角度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协调可持续增长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杨浩昌博士介绍完后,任教授对论文中提到的以控制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提出控制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关系的疑问。而田老师则对论文中提到的生产性服务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提问。

第三位发言人是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申云,他针对我国的“农村农业问题”作了《农民职业经理人最优农地经营规模该多大?》的主题发言。由论文问题的提出、回顾相关文献及述评到数据来源,再到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以及实证结果分析、结论与政策启示等内容都作了详细介绍。随后,任教授、田老师及与会的同学们也纷纷针对论文进行了提问。

优秀论文作者发言

最后,安徽财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吴齐发表了题为《复杂网络视角下中国碳排放空间关联及影响因素研究》的现场论证。她首先在座老师与同学介绍了文章结构和研究思路、问题的提出,然后向大家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实证结果。最后,任教授与田老师也对本论文作了细致点评,并指出该研究课题还应当多进行经济分析,发掘其背后的经济意义。

文澜论坛分论坛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在四位主讲人的发言和评议结束后,与会人员针对报告相关内容积极提问,与报告人交流互动,点评专家总结了本次分论坛的主要成果,同时两位专家对本次分论坛的论文质量作出了一致肯定,认为此次学术交流探讨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两位专家也对与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提出了学术严谨的要求和希冀,并祝愿研究生“文澜论坛”这一我校重点学术品牌活动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