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滢:走出象牙塔应是为了更好地回到象牙塔

发布者:徐萌发布时间:2023-03-13浏览次数:853

白小滢

近年来,产教融合已作为热词而被大众熟知,是政府、高校、产业界等各方致力于推进的工作重心之一,国家为此连续出台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推进产教融合改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重大改革任务。从长远来看,“产教融合”有助于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使高校与产业界围绕产业与技术变革中的核心要素,构建新型的高等教育系统和产业体系之间的互动演进关系。由此观之,“产教融合”远超出人才培养的范畴,被视为以人才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稳定器”、人才红利的“催化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由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创建,有着鲜明的红色底色,创建的初衷就是为革命事业和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培养急需人才。为了继承这一红色基因,学校始终坚持“由党创办、建校为党、成长为国、发展为人民”的初心使命,把“办人民需要的大学”作为目标。新时代下,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产教融合”的号召,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通过财经、政法的深度融通,产出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原创性的创新科研成果。其中,选拔专任教师赴中国建设银行挂职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中国建设银行合作办学框架协议中的一个重要的产教融合项目。

作为有十年任教经验的高校老师,我享受做研究、教学生带给我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但是,在高校这个“象牙塔”时间长了,我逐渐发现了教学和科研中存在的“知识脱节”现象,即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理论仿佛和社会发展需求脱轨了。在担任本科班级导师和研究生导师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学生向我反映说“不少知识在工作中没有用武之地,与其花大量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不如拿同样的时间用于考证和实习”。于是我开始反思如何能真正汲取到来自社会的“养分”,迫切地希望有一个能接触到我国经济改革前沿、直面社会需求的机会,一个能重塑知识体系、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从而能让我重新回答象牙塔里学生们有关知识悖论的疑问。

学校与中国建设银行的产教融合项目给予了我这个机会,让我去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进行挂职锻炼。相比于网上不少人把它称为“镀金行动”,我更愿意把它视作一次博士毕业后再一次的“大充电”。作为金融学院的一名教师,我很荣幸地被学校和建行学院选中,承担此次挂职任务,担任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公司部副总经理的职责。与以前的学习过程不同,这次我是在“社会大学”中学习,中国建设银行教会了我如何把知识和社会需求深层次结合,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思人民之所思、急人民之所急”,以及如何根据社会发展趋势调整学生的培养方案。

在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挂职锻炼的四个月,我学习了许多、成长了许多,主要有如下三点感悟:

一是挂职重在“挂”字,要把解决问题常“挂”心间。高校与企业合作打造产教融合项目的初衷是希望教师走出象牙塔,去到社会上、企业里。一方面努力发挥“智库”的作用,尽到科研工作者应尽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是向一线工作者学习,学习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如何用前沿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难题。挂职锻炼期间,我切身参与到了中国建设银行公司部支持湖北省疫后全面振兴的十大工程项目和武汉市国企改革的具体过程中,包括制造业贷款、绿色信贷、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保交楼”、普惠金融等诸多业务。在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在学术上难以解决和探究的问题,在现实中人们会协同合作,在现有条件下会创造性地找到主要矛盾并解决它,比如绿色信贷业务。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环保总局和银保监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绿色信贷的政策,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但也要看到,这些政策以自愿性为主,而且政策文件大多是原则性、指导性的内容,缺少一些绿色信贷的相关标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实施过程中,发生环境风险问题时,从业人员能力不足,无法评估判断出风险点所在,直接影响绿色信贷的推进。为更好服务绿色发展,建行湖北省分行成立了绿色金融委员会和“双碳”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绿色产业研究和绿色金融专业化服务团队建设,完善绿色信贷认定流程和绿色金融考核激励制度,强化绿色信贷业务培训,建立重大项目绿色信贷认定会商机制,进一步放宽绿色信贷定价授权、审批授权,实行重大绿色信贷项目“容缺”受理,建立重大绿色信贷项目“绿色通道”审批机制,这些举措都为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和实践扎扎实实落地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机制保障。截至20228月底,建行湖北省分行绿色贷款余额909亿元,较年初新增246亿元,绿色贷款占比较年初增加2.8个百分点。

二是挂职难在“挂”字,要把服务社会常“挂”心间。产教融合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发挥教师的“智库”作用,帮助企业把把脉、开药方、找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敢于刨根问底,敢于“较真”和“求真”,才能真正地帮助到企业。在挂职锻炼的四个月里,凡是我参与的业务和项目,我都会主动地和一线业务人员交流,询问他们业务进展程度、遇到的困难以及改进的办法,和他们一起商讨项目能不能做下去、如何做下去和如何更好地做下去。例如,2021年湖北省国企改革和重组之后,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需要重新熟习新的国有企业和申报项目,信息不对称则容易导致授信业务受挫,进而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建行湖北省分行的授信业务中心对各家企业进行了深度调研,就如何更好地服务客户和开展信贷工作展开细致入微的研判工作。上到省分行领导,下到一线客户经理都尽心参与其中,形成了重要的判断依据,最后对总行进行了详尽的沟通和汇报,达到了非常出色的沟通效果。我全程参与其中,就国有企业发展和服务湖北经济发展的视角作了多次发言。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我知道我在挂职期间所代表的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智库水平”,只要参与了某个项目和业务,就务必做到尽善尽美。另一方面也想运用我的学识去“求真”,去服务社会,帮助银行创造出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湖北经济快速振兴,让金融真真正正做到服务实体经济。

三是挂职妙在“挂”字,要把引导学生常“挂”心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要想做兼顾“经师”和“人师”的好教师,就必须把学生挂在心间、揣在心里,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难。从2010年我博士毕业来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当老师到如今已经是第12个年头了,这12年里,我十分享受与学生们一起学习和成长的时光,享受这种亦师亦友的相处模式。作为老师,我希望他们在我的教育培养下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作为朋友,当他们因就业难而犯愁时,我也会跟着一起着急、一起想办法解决。因此,我申请参加中国建设银行挂职锻炼项目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走出象牙塔,到我国金融的第一线去看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从而更好地回到学校教育培养学生。正是这份动机支撑着我经常去和银行领导交流,和业务人员交流,也和技术人员交流。在挂职期间,遇到许多院系校友与我追溯青春岁月,共述中南大情怀,讲述着从中南大毕业后到建行工作的点点滴滴,如何一步步完成了由“金融人”、“投资人”向“建行人”的转换,并且一直谨记着、践行着中南大的校训———“博文明理,厚德济世”。每次我会认真地倾听他们的经历,也会主动询问并记录他们对培养学生的建议以及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未来的展望。我希望等到正式回归学校时,能找到最适合我院学生的培养模式和方案,让他们走出学校时更自信、更具有竞争力。

20227月,我带着困惑走出了象牙塔,希望能在我国金融的第一线找到想要的答案,现如今即将带着我所认为最适合的答案回到象牙塔里,继续从事热爱的研究和教育事业。总的来说,挂职锻炼是对我的一场洗礼、一次“大充电”,让我实现了对自身知识体系的大更新,找到了培养学生的新方向。最后,感谢学校和中国建设银行给予我这次洗礼和充电的机会,在未来我会常怀感恩之心,为学校培养更多优秀学生,也为中国建设银行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系金融学院副教授,20227-12月赴中国建设银行湖北分行挂职)